1.營運范圍
專業的物流運輸,通達全國各地,全程裝有GPS衛星導航跟蹤系統,能準確的知道車輛到達的位置.
2.全程投保
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唯一指定物流投保點,為你的貨物提供全程保險服務,確保安全運達。
服務承諾
杭州冠誠運輸有限公司,將竭誠為您提供全方位的物流貨運服務,歡迎新老客戶來電來人洽談,我們以誠信經營為宗旨、信譽是保證、貨物安全快捷準時到達為第一目標的經營宗旨。我們雖不是最好,但我們力求做到更好!
二次商車費改,是英雄末路還是涅槃重生 | |
來源:杭州冠誠物流有限公司 |
點擊:14451 |
發布時間:2017/5/9 8 |
二次商車費改,是英雄末路還是涅槃重生
原創 2017-05-07 呂巖 俠眼觀
這算是一篇比較正經的議論文吧……
近日驚聞二次商車費改實施在即,保監會已經召開了討論會,據稱6-7月就要全面推行自主渠道系數下浮10%到75%,而部分綜合費用率較高的地區會實施“雙75%”。條款則暫時不會變。
政策一出,風聲鼓動,優質業務成為兵家必爭之地。而已經在車險泥潭中的保險公司,是走向英雄末路,還是涅槃重生呢?
總的來看,前者概率很大啊……
1、回顧歷史頗多波折
最初的商車費改實在2001年的廣東,在保險公司對份額的渴望下,試點迅速演變成價格戰,鋪開后更導致了全國車險價格混戰,2003年車險市場平均費率降低了16%以上,賠款卻出現大幅增長。
眼看車險主體一片哀鴻遍野,2006年監管機構終于繃不住了,嚴令車險折扣不能低于七折,第一場費率市場化改革在轟轟烈烈之后悄然沉寂。
之后歲月飄散,已然十年有余。車險也經歷了亂與治的周期,簡單歸納就是“一嚴就慫,一放就亂”。
但費改還是要搞,要不然“市場化”三個字說不過去啊,2011年,深圳再次啟動車險費改,在吸取當年粗放教訓的基礎上,實現了費率與風險緊密掛鉤,終于做出了“費率降、盈利升”的成果。
2013年,壽險啟動市場化改革,業內普遍認為這次改革是成功的,激發了壽險市場活力。在壽險激勵之下,2015年6月商車費改重啟,并在2016年7月推廣至全國。
2、商車費改成績如何
那么,這次商車費改的成績如何呢?
2016年5月,商車費改成績單出爐,數字是很漂亮的:首批試點地區商業車險簽單件數同比增長20.20%,保費同比增長11.3%,車險綜合成本率比試點前下降2.09個百分點,消費者支出的單均保費同比下降7.69%;第二批試點地區商業車險簽單件數同比增長19.47%,車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12.12%。車險綜合成本率較試點前下降2.26個百分點。單均保費同比下降6.64%。
簡言之就是,保費增加,綜合成本率下降,消費者受益。
看起來是皆大歡喜,但背后潛伏著危機。
綜合成本率下降的原因,是賠付率下降,但費用率卻在攀升。
第一批、第二批和第三批試點地區車險綜合費用率分別同比上升4.82、4.66、5.93個百分點。
2016年車險保費排名前60家的財險公司,平均綜合費用率為41%,達到了歷史最高值。
最要命的是,價格競爭和費用競爭幾乎完全沒有緩解。
輪回重演,亂象再起。
這成了車險最大的傷。
3、改革紅利去往誰家
賠付率下降,意味著反饋給消費者的利益變少了。
費用率上升,意味著中介獲得的利益增加了。
縱然綜合成本率有所降低,但從2016年全年來看,八成車險公司虧損。
一句話:肥了中介,瘦了險企。
而撈了好處的中介好像也沒有給客戶帶來更多的價值,號稱中介老大的泛華,估值不過才5億美元,主要工作無非是賣個保險壓壓價。再看看達信,手握一整條風險管理鏈條,各種服務做到飛起。
2016年,車險手續費率達到17%以上,比同期增加了4個多百分點,而車均保費下降了6-7個百分點。
收入的缺失和費用的增加,這兩個鍋都得讓保險公司來扛。
作為行業最主要的主體,在改革中卻沒有得到紅利,這不得不說是改革的一條傷疤。
而且保險公司在盈利壓力下,必然會將整個理賠鏈條收緊,消費者獲得的售后服務恐怕難免要打折扣了。
最難的恐怕是小公司了,缺乏特色資源,只能靠手續費來拼搶,
從這個角度來看,消費者所獲得的改革紅利,還真不一定比中介多。
如果消費者們得知40%的保費直接進了中介口袋,保險公司甚至連票子都沒摸過,不知心里會怎么想。
二次費改一旦到來,保險公司勢必會再度降價,不知道那些已經虧損的中小公司,將如何挺過寒冬。
4、車險癥結究竟何在
車險的確是一個奇怪的行業。
投保出錢的是投保人,理賠出錢的是保險公司,但有話語權的卻是車商和修理廠。
保險公司廣告放了一波又一波,禮品送了一趟又一趟,但是總感覺客戶不是自己的。
不過附加多少服務,現在的車險還是一個價格敏感型商品,是同質化商品,而且還具有消費和服務在時間上脫節的特點。
客戶交錢時感受不到你的服務到底有多好,沒有出險甚至多次出險是很難比較服務優劣的,而保險公司又缺乏和客戶面對面的溝通渠道,直接提供服務、和客戶親切友好交談的往往是車商和修理廠的師傅。
在這種情況下,保險公司的品牌很難打入客戶心中,客戶要么會關注價格高低,要么會受到面前這個師傅建議的影響。
所以互聯網車險搞來搞去看似挺紅火,各種流量轉移做得風生水起,結果一個費改大潮下來,發現全都是在裸泳,乖乖又把業務吐回到傳統渠道。
為啥?沒有價格優勢了。對客戶來說,還是家門口那個看得見摸得到的中介,比電話里的聲音更能打動他的心。
所以利益再次流到了中介手中,保險公司只能打碎牙齒往肚里咽,還要強顏歡笑說好吃。
甚至在某些地區,中介已經囂張到了自己組建一個保險辦公室,完全掌控車險的承保、續保、客戶管理,不允許保險公司插手,甚至不允許保險公司的人和客戶接觸。
憋屈,太憋屈了。
抓不到客戶,就只能被小店面綁架大資本。
要知道在美國,擁有雄厚客戶資源的強勢保險公司豈容中介車商和維修廠囂張?
理賠金額都是定好的,修好了皆大歡喜,修不好卷鋪蓋走人或者等著訴訟單吧。前段時間還看到一個對Statefarm鐵腕控制修理廠理賠支出的譴責貼,固然是控訴得活靈活現,但這種對汽車產業鏈的說一不二,真的是咱們保險公司的“中國夢”啊。
車險倒也罷了,最厲害的是美國保險公司的管理式醫療,醫生的職業評分就握在保險公司手里,保險公司簡直就是親爹一樣的存在,而且還不允許你坑爹。有興趣的看看《Sicko》這部電影就知道了,保證讓你對中國的醫療體系感激涕零,然后心悅誠服的去買保險。
5、份額解渴還靠費用
保險公司不是沒有努力過。
認證配件、APP投保理賠、客戶俱樂部、監控駕駛行為、探索UBI等等花樣,無非都是要打開直通客戶的通道,控制汽車后市場。
交管平臺對接,推進“零整比”,也顯示出保險布局產業鏈的行業意志,甚至商務部都來幫忙,新《汽車銷售管理辦法》嚴厲打擊汽車供銷商的壟斷,包括對保險的壟斷。
大勢都是向好的,但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是,這都是慢熱式的舉措,而費改重壓之下,短期的份額渴求如何解決?
沒辦法,還是得降價格,砸費用。
而且手腕多的保險公司,會有更隱蔽的花樣來繞過監管。
比如某綜合金融服務集團,是可以補貼客戶現金的——保險單上是合規的價格,但代理人會額外點給客戶好幾張百元大鈔。
是現金哦,是《人民的名義》里某位處長藏在床上一張都不敢花的現金哦。
據說這筆費用可以走互聯網金融板塊的賬,根本輪不到保險監管部門來查。
而費用列支渠道困難的主體就慘了,這已經不是怎么出牌的問題了,這是你剛出一張3對方就下王炸的問題,炸到你懷疑人生啊。
偏偏車險還是個規模效應突出的行業,為了份額和規模,保險公司們只能砸費用了,而控制成本的壓力大部分都落在了理賠部門的身上,這樣下去,行業口碑自然更令人堪憂。
6、監管大旗指向何方
監管機構改革的愿意肯定不是鼓勵價格戰,而是促使保險公司提高服務水平,用價值創造來吸引客戶。
背后邏輯其實很簡單:我讓你的價格壓到最低,再控制你的綜合成本率,這樣你就不敢再投入那么多費用了。
但簡單不代表實用,轉型是個必然漫長的過程,抵不過短期的價格戰,所以注定會有地板價加高額手續費的禍不單行。
二次費改前夕,優質客戶被瓜分殆盡后,車險洗牌恐在所難免。
正常洗牌也就算了,可是市場上一直充斥著抓大放小、顧點不顧面的運動式監管,發發文件喊喊口號卻難扎基層的名義式監管,這邊一套標準那邊又一套標準的差異化監管。
就拿前面說的車商壟斷客戶和代理人貼現金為例,類似的行為不杜絕,費改就是個笑話。
一場費改下來,肥了中介瘦了險企,客戶價值全靠降價體現,那幾乎就是飲鴆止渴的代名詞。
管險企不管中介、管價格不管違規、管軟不管硬的費改,約等于耍流氓。。
怪不得江湖傳言“央媽保爸”。媽是親媽,爸是后爸。
那么問題來了:
你是要優勝劣汰,還是要共同進退?
如果是前者,那就統一標準一視同仁,要放點大家都放點,費用能列支就都列支,到最后拼出一個成王敗寇,反正消費者總能受點益。
不過這種玩法估計是不行的,這讓監管機構面子何在?
如果是后者,那就不要只抱著放開價格這個工具,違規行為要管就一起管,市場主體要規就連險企帶中介一起規,只靠打壓價格來指望倒逼險企改良革新,就好像只靠在朋友圈里天天刷屏發小廣告來指望發財一樣,都不過是懶惰而低效的努力罷了。
市場不規范,話語權不均衡,投入回報比不對稱,監管者和被監管者人格不對等,單靠價格機制怎能回天有術?就像前一段沸沸揚揚的太極與格斗單挑一樣,如果不去提高身體素質和技巧,不與時俱進吸收新元素,只滿足于虛假的招式,如何能逃過被實用格斗術秒殺的結局。
費改如果不伴隨著嚴合規和公平監管,必然將事與愿違。
費改成功與否,其實就看監管旗子往哪里飄了。
至少別再吹黑哨了,車險市場傷不起了,別把商車費改吹成“傷車費改”。
7、未來方向是否莫測
分析了這么多,之后發展好像已經不難預測。
一是馬太效應繼續凸顯,還能盈利的繼續勒緊褲腰帶,虧損的要吐出更多的血,如果合規監管真的堅持下去,估計一些主體要含淚揮別車險市場了,美其名曰“轉向多元化經營”。
只是談何容易,宏觀經濟低迷,信用環境惡劣,《人民的名義》里已然揭示了實業和金融界的種種內幕,貿然出擊很有可能莫名背鍋?纯凑闵瘫粌S興債拖得有多慘,中小公司想彎道超車,難啊。
二是中介和客戶在短期內還要笑開花,監管重拳短期恐怕很難實打實的落到中介頭上,買業務的模式還將持續,而有理想的中介,恐怕會更加嚴厲的封鎖客戶和保險公司的接觸通道。
三是有能力有理想的保險公司繼續咬緊牙關挺進汽車產業鏈,在汽車后市場步步為營,從保險商向配件商、修車商艱難升級。
費改在提速,保險公司必須和虧損線賽跑,要在虧死之前抓住優質客戶,控制理賠資源,完成經營轉型。
商車費改究竟是英雄末路還是涅槃重生,關鍵不在于費率打到多低,而是掌權者是否能堅持提高保險服務能力的初心,是否能堅持做一個公平的裁判員。
反正留給保險公司的時間不多了。
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天龍八部里的慕容家族,他們始終抱有復國的偉大夢想,可是其歷代傳人的做法卻和復國之道相背離。
復國不是靠武功有多強,更不是靠什么以彼之道還之彼身的恐怖名聲,而是要靠人心和謀略。
混了幾輩人,最后混到只剩下四個武功一般智力也不咋樣的家將,別說慕容復了,就是姜子牙再世,恐怕都難成大業。
還是《人民的名義》里說得好:本來是合理合法的事情,咱不能把它弄成不合理不合法呀。
還有一句說得更好:記憶之所以美好,是因為有現實的參照。